
關鍵詞:儲能、經濟性
2017年,被業內認為是儲能發展的開啟之年。這一年,首個系統性儲能產業發展政策《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了儲能在我國能源產業中的戰略定位。
經過5年的發展探索,儲能在政策與市場的共同作用下,迎來了飛速發展。2021年,中國儲能市場裝機功率43.44GW,同比增長20.5%,位居全球第一。
儲能熱,吸引了大量玩家入局,但資源聚攏后,風頭最盛的新型儲能至今也沒能跑通經濟性難題,在前期的巨額投資成本、中期難以把控的電芯折舊成本、后期缺乏保障的安全成本中艱難摸索生存之道。
集體狂歡后,市場再也難以回避儲能運行的實際效果,終于開始集結多方力量解決儲能的成本回收之痛。
2023年即將到來,儲能的經濟性又將如何提升?

01
難以“生意好”的儲能
儲能的發展,大多依靠政策推動,但目前看來,儲能的生態仍然不清晰,混沌中的儲能企業難以做好生意。
我國電力市場的計劃性較強,而儲能的發展則需要更具靈活性的電力系統才能極大地發揮價值。儲能主要通過充放電參與電力市場,運用峰谷電價差獲得套利空間,其中需要儲能企業精準預測市場價格變化,而自身對儲存電量沒有議價權;另一方面,政策積極推動新能源配儲,但配儲后,新能源仍然采用報量不報價的形式參與電力市場,配儲的價值大打折扣。沒有明確的政策引導,讓尚處于計劃時代電力系統下的儲能,短期內難以實現多元價值。
市面上的儲能類型繁多,目前占主導地位的主要有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抽水儲能等機械儲能,也有以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為主的電化學儲能,還有以氫儲能為代表的化學儲能,這些儲能在不同應用場景中表現出不同的資源要求和技術經濟特性,在某種程度上,彼此間又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以鋰電池為代表的新型儲能,近幾年在行業內興起,其安全性與經濟性仍在不斷優化中,市場邊界尚不明朗,如何在同類競爭中,表現出更強的價值優勢與不可替代性,還需要時間沉淀。
新型儲能的發展重點依托于各省市的新能源強配要求,而這種強制性只是過渡時期的短期手段,立足于長期發展,新型儲能需要與其他類型儲能放在同一平臺自由競爭,根據當地資源與應用價值進行定制化選擇,才能保障儲能投運后的利用效率與成本回收。

02
儲能成本回收到底有多難?
儲能項目的投資成本一直是入行門檻,據中國儲能網、國家能源網統計,2022年上半年,中國儲能時長2小時的新型儲能項目,工程總承包平均報價為每瓦1.81元,折算每GW造價為36億元左右,隨著上游電芯成本的上漲,儲能的建造成本將再一次提升。

電化學儲能系統成本占比中,電池成本占比高達53%
巨額投入之下,儲能的成本回收到底有多難?據了解,目前儲能項目的盈利模式因為地方政策的不同而盈利效果不同,總的來看,主要有以下收益來源:新能源電站支付的容量租賃費用、輔助服務市場收益、峰谷套利以及容量電價補償四種模式。
四種模式分別如何盈利?假設一個儲能項目能夠同時參與這四種盈利模式,項目的盈利情況將如何?
1、新能源電站支付的容量租賃費用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儲能容量租賃費用范圍在250 – 350元/kW·年,具體定價由儲能電站與新能源電站的項目收益相互協商,而后雙方簽訂長期租賃協議。
假設儲能電站規模在4MWh,新能源企業與儲能企業簽訂了5年的長期租賃合同,每年的租賃費用標準為260元/kWh·年,那么該儲能電站在這5年間的收益為:4000*260*5=520萬元。
目前該盈利模式的落地存在一定困難,新能源企業在衡量租賃成本后會考慮自建儲能系統,所以該模式通常處于“有價無市”狀態,只能在發電集團內部消化。

2、輔助服務市場收益
儲能電站目前主要參與電網的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為其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一定支撐。
為了推動儲能電站參與電力市場,各地政府紛紛動態調整調峰補償標準,如貴州對獨立儲能調峰補償為0.648元/kWh;河南十四五新型儲能實施方案中明確調峰補償為0.3元/kWh;華東能源監管局發布的新版“兩個細則”中規定新型儲能深度調峰補償0.16元/kWh。新型儲能的度電成本約0.6 – 0.8元/kWh,儲能調峰的經濟性需要等儲能成本下降后才能顯現。
在調頻領域,目前我國的電力輔助市場尚不完善,各地對于調頻補償的政策各有不同。重慶的調頻里程申報價格上下限暫定為15元/MW與5元/MW,華東區域的一次調頻補償標準數值為400元/MWh,甘肅儲能調頻補償為12元/MW。
根據測算,目前儲能調頻里程成本約6.34-9.08元/MW,調頻市場的補償價格范圍一般10元/MW左右,因此儲能參與電力市場調頻具備一定的盈利空間,但結合儲能系統的折舊成本,具體的盈利能力無法精準測算。
3、峰谷套利
2022年5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的通知》,明確指出獨立儲能電站向電網送電的,其相應充電電量不承擔輸配電價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約減少儲能電站度電成本0.1-0.2元/kWh。
山東作為第一個推動獨立儲能進入電力現貨市場的省份,明確支持獨立儲能電站可以采取“報量不報價”的形式,自主選擇參與調頻市場或者電能量市場。
目前,山東現貨交易價格的峰谷電價差約為0.5 – 0.6元/kWh。若按照每天兩充兩放來測算,在峰谷差超過0.7元/kWh時,儲能才能夠覆蓋自身成本,顯然僅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儲能難以盈利。

4、容量電價補償
容量補償費用是針對新型儲能的平均發電可用容量進行的容量激勵機制,該部分收入相對固定。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在探索儲能電站的容量電價機制。
以山東為例,2022年9月,山東發布《關于促進我省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按照政策標準,目前山東省的獨立儲能電站按照火電補償標準的2/24,既1/12補償。據悉,火電機組的容量補償費用約360元/kW·年左右,因此在此規則下,儲能電站的補償標準為30元/kW·年,一個100MW/200MWh的儲能電站,可獲得補償300萬元/年。根據此次通知,100MW/200MWh獨立儲能年度可獲得容量補償將變為600萬元/年。
如果綜合以上四種收益模式,在理想情況下測算儲能電站收益。
不同地區,儲能的相關市場政策不一,山東的獨立儲能可獲得的收益渠道相對較多,所以以山東的儲能電站為例。
目前,山東獨立儲能電站享有容量租賃、峰谷套利、容量電價補償三種收益模式。根據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的數據,在這種模式下,100MW/200MWh獨立儲能電站每年有望獲得現貨套利約2000萬元,共享租賃約3000萬元,容量電價約600萬元,合計年總收益為5600萬元。
一般情況下,如此規模的儲能電站總投資約3.5億元,考慮貸款、運維費用、折舊等年均支出,儲能電站是可以盈利的,但在3.5億的投資成本面前,回本遙遙無期。

某山東儲能電站主要財務指標顯示,投資方投資回收期為13.45年
03
集體冷靜
邁入下一個競技時代
2022年3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3年步入規模化發展,新型儲能準備好了嗎?
規模化發展依托的是清晰的商業模式、成熟的市場體系以及堅實的行業基本面,如此看來,追風的儲能入局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儲能的發展與收益主要依托于政策的強力推進,多維盈利手段不僅在各地區展現出實施的差異,更難以短期內填平儲能的成本黑洞。產業政策在儲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商業模式不完善,造成了儲能的經濟性軟肋。
商業模式通常來源于市場的探索與碰撞,也許要將儲能回歸到商品屬性才能盡快地實現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儲能的生態圈,為儲能的推進疊加多重收益。正是在靈活性市場中,儲能的多元化價值才能盡快兌現。
當市場更加靈活時,儲能企業也將真正步入“競技時代”。儲能,歸根結底不是依賴資本與政策的投資型行業,而是一個極度依賴技術與運營的硬科技行業,硬科技的發展依賴于技術的硬實力,規模化發展前期,儲能還需回歸技術為本的發展“硬節奏”。
在儲能的類型上,現有的多種儲能類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場互補,互補的同時也展現出各自的局限性,單一的儲能技術難以同時滿足市場的多樣性需求。在此背景下,開辟新型儲能技術極具研發價值,如今已有很多企業潛心于新型儲能技術的突破,如氫氣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等等,用技術來拓展儲能行業的類型空間,持續探索儲能更好的應用效果。
在儲能的經濟性問題上,技術進步也是企業唯一能從自身出發的解決方案。儲能系統包含方方面面,從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到中游的系統集成,再到后期的運維等等,都考驗著企業的技術本領。唯有環環相扣的科學部署,才能讓系統最終高效運轉,助益成本回收,所以企業在感慨初期市場的混沌時,更需要積極梳理自身的技術圖譜,優化儲能實施的各個環節,用技術的突破為項目收益博取自主把控權。
在儲能的安全性問題上,技術攻堅也是首要解決方案。足夠安全的方案才能落地足夠安全的儲能,而儲能安全的大部分問題都需要用技術的手段去破局。如電池安全是新型儲能安全的關鍵,依托于傳統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推演而實現的遠程監控,只能流于電池表面,難以打入電池內部去做安全性的預測性判斷。唯有技術創新實現可以實時了解電池所處的生命狀態,才能有效預防電池出現安全事故。
據了解,現在已有企業經過多年的專注研發,破局了電池安全的卡脖子技術,讓電化學算法深入到電池機理,實現對電池進行“血液級”預診斷,引領了行業的技術發展。

硬科技行業,遇到的關鍵問題通常源于技術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也通常是技術的手段。
儲能行業更是如此,所謂的經濟性與安全性,都需要最終沉淀到技術的根部,從根源上掃清發展的障礙。
國家能源改革的實施戰略已經整體推進,儲能也必須跟上步伐。立足于當下,儲能企業應該擺脫資本的燥熱,集體靜下心來,用技術的手段跨越當下發展的障礙,用技術的創新賦能能源強國戰略,用技術的領先助力中國在全球環境改善中的大國擔當。
*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